首页 >> 仙人杖

我国粮食市场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周期性变化过牛虱草双齿冬青小果皂荚褐花杓兰睫毛蕨属

屯昌农业网 2022-09-10 02:54:14

我国粮食市场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周期性变化过程

我国粮食市场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周期性变化过程

2006年我国的粮食产量继续增长,实现了连续三年丰收。在上一个粮食周期中,我国的粮食生产受到了长达七年供大于求的压力,经过连续几年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到2003年时粮食产量降至较低水平。出于国家粮食安全的考虑,在粮食库存压力得到缓解,特别是全国粮食价格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回升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粮食生产的措施,粮食生产再一次受到了举国上下的重视,粮食产量连续三年回升。从目前的情况分析,“十一五”粮食产量目标,在2006年已经基本具备了实现的可能。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恢复的程度,超过了原来的预期。

在国内粮食新增供给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国内粮食消费的结构性变化也表现得越加明显。目前,大豆进口对国内市场的影响达到了决定性的程度;玉米的国内消费取代玉米出口成为支撑玉米价格的重要因素;在实现新的粮食供求平衡的过程中,最低收购价政策有力地保护了粮食生产者的利益,促使政策性小麦收购数量大幅度增加。

那么,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国内的粮食形势呢?笔者认为,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具体的分析和科学的判断。

①政策因素对我国粮食供给量的影响

回顾历史,我国粮食产量年度间的大幅度波动——增长或是下降,主要是由政策性因素造成的,而非气候因素或是技术因素。

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下降 应该认为是政策作用的结果

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降到43069万吨,较1998年历史最高产量降低了16%,减少了8161万吨。应该认为粮食产量的降低是政策作用的结果。从1996年开始,我国粮食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问题。面对已经生产出来的粮食,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保护价政策,粮食生产得到支撑,产量持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1996年至1999年的四年间,年平均粮食产量达到了50484.8万吨。高水平的粮食产出,导致了粮食库存增加。在粮食库存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国家于1999年提出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2000年明确提出了进行农业生产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缩小了对粮食保护的范围,降低了保护价水平。在对粮食生产进行调整的同时,为消化过量的粮食库存,除了积极扩大粮食出口,更是采取了扩大国内粮食消费的有力措施,供应退耕还林用粮,发展燃料乙醇生产等。

2004年以来政策性因素又 促使我国粮食产量快速恢复

同样,2004年以来粮食产量得到快速的恢复,政策性因素影响也是第一位的。2003年四季度至2004年上半年,为扭转粮食产量连续下降的局面,国务院连续召开了三次全国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对恢复国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做出了全面的部署。经过全国上下的努力,粮食产量得到了迅速的提高,2004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46947万吨,较上年增产3878万吨,2005年粮食产量提高至48400万吨,再提高了1453万吨。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今年夏粮获得丰收,增产740万吨。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今年秋粮也获丰收,全年粮食增产的数量仍然不少。

当前的政策性因素对粮食 生产的影响与以往有所不同

全国粮食产量连续三年增产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政策,但仅仅认识到这一点是不够的,还要认识到这一次政策因素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是历史性的、长时期的,与以前的政策性影响有不同之处。

首先,这次促进粮食生产的措施,体现在全面支持农业生产,进行新农村建设和保护农民利益的各项政策之中,而不是简单的粮食价格调整等措施。解决“三农”问题,与恢复和提高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各项措施,历史性地结合在了一起。

其次,这次促进粮食生产的措施力度非常之大,农民不仅不交农业税,还可以得到来自政府的各种补贴。补贴的发放既刺激了粮食生产,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第三,政府通过最低收购价和其他措施对粮食价格进行干预,支持粮食价格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情况下,使得农民种粮积极性得以持续。

政策性因素对我国的粮食 生产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党的惠农政策与具体的粮食支持政策融合在一起,政策性因素对粮食增产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预计还将持续下去。仅就粮食的供给与需求而言,在特定的时期总有供大于求和供不应求之别迎春条。一般来说,我国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耕地水平低、淡水资源匮乏以及经济不断发展,粮食供给始终是大问题,不能有丝毫的松懈。这是从战略的角度考虑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承认这一观点,并不能否认需要对国内粮食生产进行适时的宏观调控,以实现国内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只要政策上不出现大的问题,在整个经济体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之后,实现全国粮食总量平衡的过程中,可能经常要解决总量偏多钝叶蔷薇的问题,需要通过调控使国内粮食市场处于紧平衡状态,使国内粮食价格保持在较为合理的水平。促进粮食增产与增加农民收贯渠入的目标相一致,而实现全国粮食的动态平衡,使供给数量与需求水平相一致,则需要通过调控措施,在保护种粮农民收益的同时,发挥市场机制对粮食供给的调节作用。

已经确定的“十一五”粮食 综合生产能力目标应可达到

分析当前的粮食市场走势需要注意到,由于今年最低收购价政策得到了很好的执行,全国的小麦和稻谷价格受到了来自政策方面的积极支撑,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预计明年的粮食生产将在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下继续得到发展。前段时间在提出5亿吨的“十一五”粮食产量目标之时,对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恢复,还有不少担心。这种认识的出现是合理的,因为我们在任何时间都不能对粮食问题掉以轻心,我国的粮食供给一定要立足于国内,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能寄希望于外国。

从目前的情况分析,粮食形势发展很好,粮食产量连续三年提高,保证了国内粮食市场新的供求关系的实现。现行的粮食政策,对于保持粮食产量的稳定和提高,还会发挥积极的作用。从今年的情况分析,已经确定的“十一五”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目标应该可以达到。现在的问题是,在确保了国内粮食供给安全的同时,也要采取适当的方式,解决好粮食的平衡问题。粮食政策的目标追求是实现国内粮食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平衡,因此,粮食宏观调控既要包括促进粮食增产的措施,也要包括促进粮食供需平衡的措施,不同的时期措施的着力点会有所不同,但并不改变最终的目标。在实现平衡目标时,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即“有限财力下的粮食支持政策”,如何实现支持效益的最大化,是需要认真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②国内粮食供求平衡状况与消费结构性变化

实际上,影响粮食政策制定的最直接的因素,还是国内粮食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关系,即期的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关系和长期的供给与需求的平衡趋势。

国内粮食在产量迅速提高 的基础之上实现了基本自给

理论上讲,当年粮食产量与当年国内粮食消费量完全相当的可能性很小,只要基本相当,偏离的程度不是很大,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我们就可以在利用国际市场的同时,通过增加国内粮食库存或是减少库存的方式实现国内粮食供求的基本平衡。以上的分析,建立在动态的基础上同样可以成立。考虑未来消费的增长,考虑长期的国内粮食供给与需求的平衡,通过对即期市场有效供给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市场平衡,保护粮食生产。

当前,我国粮食的供求平衡状况如何?具体的分品种粮食市场在消费结构出现很大变化的情况下又是一种什么状况呢?

从目前的粮食供求形势判断,我国的粮食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性变化过程。在试件尽量平直这个粮食周期,粮食消费结构出现明显的变化,国内粮食市场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由需要大量出口玉米和稻谷并进口小麦,转变为小麦出现剩余和玉米出口数量下降,同时进口相当数量的大豆和油脂。总体分析,国内粮食市场供给安全,在迅速提高国内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尽管大豆进口量大幅度增加,并没有出现供给不足的问题,反而活跃了国际大豆市场。

连续三年的增产使国内粮食 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

认真分析2003年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的原因,可以认为价格上涨并不是供给不足造成的,因为尽管当年产量小于消费量,但供给总量依然巨大。事实上,当时价格上涨是粮食库存压力得到缓解之后,市场对未来的预期发生变化的结果。低迷的粮食价格回升,既受到供求变化的影响,也受到市场心理预期的影响。如果从供求总量上讲,虽然粮食产量降低很多,但一些粮食主产区需要处理的粮食库存也很多,库存压力还存在。

连续三年粮食增产,使目前国内粮食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总量平衡分析结果表明,尽管目前粮食当年产量仍然小于当年的国内粮食消费量,但是如果考虑大豆进口因素,国内粮食市场当年供需已经平衡有余。2005年10月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提出,在2005/2006年度我国粮食消费总量将首次突破5亿吨的水平。2005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48400万吨,当年大豆进口量达到2659万吨,不考虑其他粮食品种的进口,全年粮食新增供给量即达到51059万吨。国内不少研究机构的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现有的城乡人口结构条件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结构会出现变化,而人均粮食消费量却基本保持稳定,粮食消费总量的增加主要来自人口增长的需求。

预测当前国内的小麦消费 总量在1亿吨甚至更低水平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目前预测,2006年我国小麦产量达到10300万吨。受小麦价格保持在较高水平的影响,这两年我国的小麦饲用消费和工业消费数量下降,需求转向玉米。由于城乡居民口粮消费水平下降,小麦食用消费量在上个世纪90年代即出现了下降的趋势。目前预测国内小麦消费总量在1亿吨甚至更低一些的水平上。从总量上分析,今年的小麦产量与目前的消费量相比,并没有多出多少,但市场的反映却十分强烈。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及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预期市场供给偏多心理的影响下,国家启动了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更多的小麦集中到了国家仓库,而社会商品库存下降,农民也积极出售了更多的小麦。我国曾是传统的小麦进口国,国内小麦产量大于消费量的情况如果得以持续,预计将历史性地改变我国在世界小麦市场上的地位,尽管目前国内面粉加工业对国外优质小麦还存在一定数量的需求。

玉米国内消费取代出口成为 支撑玉米价格的重要因素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目前的预测,2006年我国玉米产量预计为14200万吨,在2005年达到创纪录的产量后,再创历史最好水平。长期以来,出口玉米是实现国内玉米市场供求平衡的重要手段。据统计,1996年至2005年的10年间我国共出口了7122万吨玉米,年平均玉米出口量超过700万吨。根据国内玉米供求平衡分析,在2003年以前,我国年度玉米消费数量一直没有超过12000万吨,玉米出口一直是支撑国内玉米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这种情况随着我国玉米消费量的快速增长正在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2006/2007年度我国玉米国内消费量将达到13800万吨。国内玉米消费量的快速增长,既是国内粮食消费结构出现变化的结果,也与最近几年玉米工业消费量的增加有着密切的关系,还同小麦、稻谷饲用消费量和工业消费量下降有关。2005年8月间,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即提出,在即将开始的2005/2006年度,玉米国内消费将取代玉米出口成为支撑国内玉米价格的重要因素。2006年4月份以后,我国玉米出口活动基本停止,但国内玉米价格表现十分坚挺,全年走出了整体上扬的行情。

从总体上分析,国内玉米产量连续大幅度增长,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目前仍然可以满足国内消费的需要,在供求总量上还没有缺口。但是市场的发展正在表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主要是传统的区域性供求关系的改变和深加工能力的快速扩张,导致市场更多地表现为需求旺盛。

工业用量增加正在彻底改变 我国玉米市场的供求格局

玉米工业用量增加,正在彻底改变我国玉米市场供求的基本格局,而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在为国内实现玉米增产提供强大动力的同时,也会带来供求不平衡的问题,尽管最近一两年出现的可能性并不大。在过去很多时候,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玉米出口国。在国际市场上美国的玉米出口量占到了世界贸易量的60%~70%。如果我国由玉米出口国转变为玉米进口国,并达到一个很大的数量,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未来谁能出口玉米给我国?在我国开始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时,美国的玉米燃料乙醇用量也在快速地增加。2005/2006年度美国燃料乙醇用玉米数量为1575百万蒲式耳,2006年预计增至1900百万蒲式耳,增长20%。

今年2月美国农业部发布长期趋势报告,大幅度上调了未来10年玉米的美国国内消费数量,预计到2010年,美国燃料乙醇用玉米数量将达到2600百万蒲式耳。如果美国在国内玉米消费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产量也大幅度增长,继续出口国际市场需要的玉米,将有利于世界玉米市场的稳定。但问题是美国农业部基于国内消费量增加的事实,已经预测未来其玉米出口数量占世这就是冲击实验机的全部进程界贸易量的比重将降低,未来世界玉米贸易量的增长,将主要依靠阿根廷、巴西和中国的玉米出口。显然,未来的问题十分复杂。事实上目前我国国内玉米消费量已经在快速增加,出口能力已经下降。

光果砧草

今年籼稻产量下降将使其 市场疲软状态得到一定改善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目前预测,2006年全国稻谷产量为18100多万吨,较上年有所增加。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今年粳稻产量增加,籼稻产量有所降低。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利于国内稻谷市场的稳定。在口粮消费中,粳稻消费量由于消费人群的扩大,近些年来表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米价在市场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谷价保持坚挺,生产者收益。今年粳稻增产,谷价水平可能会有所下移,但由于供给结构的变化,米价预计仍然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主要是受到重庆和四川等省产量下降的影响,今年全国籼稻产量降低,预计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去年以来籼稻市场表现出的略显疲软的现状。

去年国家在五个主产省启动了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收购的1000多万吨籼稻谷,截止到今年8月底销售了一半多。对于当前的籼稻市场要有正确的认识,虽然还有几百万吨没有销售,但这并不能反映真实的市场情况。要注意到由指定的国有粮食企业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稻谷,存在着粮食库存向国有粮食企业过度集中的现象。因为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不承担收购任务的各类市场主体,进行正常的市场经营的难度很大。市场收购价格虽然由于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被托升,但同时市场销售价格也被锁定,季节差价在很大程度上消失,从而使正常的商业收购行为失去了存在的可能。虽然还有最低收购价籼稻没能销售,但并不能直目前接得出籼稻严重供大于求的结论。

稻谷市场的基本平衡保证了 国内稻谷市场的供给安全

今年籼稻产量降低,使得籼稻的供求关系出现变化,预计籼稻市场价格将上行,以最低收购价收购的籼稻数量应该减少。但最终的市场结果,还要看未来销售政策,看市场组织者的行为和市场参与者的心理预期。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总量平衡分析,和小麦的情况类似,作为口粮消费的稻谷,近些年来消费总量也出现了减少的趋势。由于这两年的政策因素影响,稻谷和玉米的比价关系改变,稻谷的饲用消费数量和工业消费数量也有所减少。根据分析,预测目前全国稻谷消费总量在18000万吨的水平。

总体上看,全国稻谷市场处于基本平衡的状态,2005年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有效地支持了籼稻产量的稳定,保证了2006/2007年度国内稻谷市场的基本平衡,保证了国内稻谷市场的供给安全。

国内大豆产量增减100万吨 对实现总量平衡影响不大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目前预测,今年的大豆产量为1650万吨,由于价格低迷,比较收益差,播种面积减少,单产也有所降低。全国大豆的产量由于主产区“黑地”因素,很难说得清楚,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在国内大豆进口量达到2800万吨的水平之时,国内产量增加100万吨或者减少100万吨,对实现国内总量平衡的意义已经不大,对价格的影响也不大。

这些年在我们关注全国粮食供求总量问题时,国内粮食消费结构和供给结构出现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尽管我们对这种变化认识得并不充分。10年前,我国的大豆进口量只有110万吨,在人们的意识中,我国还应该是一个大豆的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但情况的变化与人们的看法(或者说是愿望)相背,从2000年开始,我国的大豆进口量快速增长。

大豆进口的大幅增长满足了 国内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

当人们更多地担心国内大豆产业受到进口大豆的冲击时,在国内需求的强烈拉动下,大豆进口量不断创下新的纪录。大豆进口的大幅度增长,一方面满足了国内快速增长的油脂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又满足了国内快速增长的豆粕消费需求,从而使得进入21世纪的我国粮食消费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使得我国的粮食供给充足,并实现了国内粮食消费结构的调整。

进口大豆也对东北地区的大豆生产形成了冲击,低廉的价格打压了国内大豆市场,导致了东北地区卖豆难问题的出现。在需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满足国内消费的情况下,保护国内大豆生产的出路最终还是要提高竞争能力。在市场放开的情况下,我国的豆农要面对来自巴西、阿根廷和美国农民的竞争,国内与大豆相关的行业则需要提高服务水平,降低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为豆农提供低廉和优质的服务。

③最低收购价政策支持了国内粮食价格

分析和把握当前的粮食市场形势,需要大认识;解决当前粮食市场出现的新问题,需要大思路。

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了 相对短缺品种的粮食产量

有人总结,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是四个满意:价格得到支撑,农民满意;农民收入增加,政府满意;储备库存增加,企业满意;没有贷款风险,农发行满意。这是执行政策后市场的直接表现,其实最重要的政策效果到目前为止,很多人并没有看到。

如上所述,今年籼稻产量保持在与国内消费需求相当的水平,从而实现了新年度稻谷市场供求平衡,与去年启动籼稻的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如果去年不对稻谷生产实施保护,从逻辑上讲,今年农民生产稻谷的积极性会降低,稻谷产量应该比今年的实际产量低。稻谷市场的情况表明,为了稳定和增加相对短缺品种的粮食产量,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让农民放心地大胆生产,是一个好政策。当然,也应该看到并解决目前在执行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实行产前调节是平衡国内 粮食年度间供需的理想选择

当年度内粮食产量与消费量相差不多时,在社会可以承受的范围内,通过增加粮食库存或减少粮食库存,平衡国内粮食年度间的供给与需求,是最为理想的,也是可行的。当粮食市场出现变化,粮食产量与消费量相差过大,供给大于需求,如果粮食已经生产了出来,需要按事先规定的价格收购,这是产后的调节。如果供大于求过于严重,进行产后调节的成本过大时,则需要进行产前的调节,以使产量与消费量相适应。

一直以来,产后调节的手段使用得更多一些,而产前的调节并没有过于强调。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我国粮食产出长期偏少有关,与当前国内粮食年度总产量仍然小于年度总消费量有关,与实现粮食增产难度较大有关。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耕地少,淡水资源匮乏,确保生产出足够的粮食,以实现国家的粮食安全,是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在人口不断增加、耕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不敢掉以轻心,轻言粮食多了。

认识国内粮食市场要对具体 品种的粮食市场进行分析

在重视粮食生产的同时,也要求我们对具体的市场供求关系做出科学的分析。事实上,我国粮食市场并不是一直表现为粮食的短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便出现了长达七年之久的粮食供给偏多的问题。当我国的大豆需求更多地依赖于国际市场之后,虽然目前还存在产需缺口,但从粮食总量上分析已经不存在供需缺口。

认识国内粮食市场,要对具体品种的粮食市场进行分析,不能将问题简单化。对于确实供给过多的粮食品种,在进行产后调节成本过大时,需要适时地改用产前调节的措施,以防止国内粮食供求的过分失衡,严重超出产后调节可以承受的程度。可以将产后调节给农民的好处,变为产前调节对农民的补偿。但实行产前调节时,一定要把握住一点,即实行真正的产前调节,不能在粮食已经生产出来了,再简单地将市场一放了事,让粮食生产者承受过大的市场风险。

采取粮食平衡产前调节并不 排除完善产后调节的措施

我国的粮食生产规模普遍较小,生产者的生产选择余地小,抗风险的能力差,从而加大了进行产前调节的难度。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忽视粮食生产的倾向往往出现,更需要高度重视进行产前调节后可能出现的与政策预期不一致的后果。

问题不在于要不要进行产前的调节,而在于能不能顺利地实现产前的调节。进行产前调节,并不是简单地给农民补贴的问题,实行产前调节政策之后,农民怎么办?是休耕?还是转而生产其他的农作物?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解决起来难度很大,需要时间和财力的支持。这一点决定了粮食问题的复杂性。

采取产前调节,并不排除完善产后调节措施,从这两年的情况看,在实施产后调节措施的过程中,有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当前国内小麦产量并不比预计的年度需求量多很多,年度内产大于需的矛盾并不是很突出。应该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突出总量控制,通过减少年度内供应总量的办法,影响市场的心理预期,托升市场价格。

作者: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尚强民

山东潍坊乳腺外一级医院
北京友谊医院国际医疗中心
贵州心胸医院
甘肃乳腺外二甲医院
友情链接